【长征故事】红军历史上唯一一支女性武装

【长征故事】红军历史上唯一一支女性武装

【长征故事】红军历史上唯一一支女性武装

中国新闻来源:央视网 2016年09月23日 09:48

A-A+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微信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有一句话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女人一般不是战争的主角,即便有战斗,她们也往往只担负做饭洗衣等后勤保障工作,或者当护士,进宣传队。但在长征过程中,却有这样一支完全由女性组成的作战部队——妇女独立团,她们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唯一一支成建制的女性武装力量,那么她们是如何成立并发展壮大的?百岁女红军如今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

当红军西行准备与中央红军汇合之前,在嘉陵江附近,聚集了两千多个身强力壮的女青年,成立了武装组织——妇女独立团。她们全副武装,穿军衣,戴军帽,裹绑脚,背子弹袋,有的背长枪,有的挂短枪,很威武,一个个都是雄赳赳,气昂昂,人称娘子军。

写下这段文字的,正是当年时任妇女独立团团长的张琴秋,虽然她不是第一任团长,却是我军历史上少有的女将领,在长征路上,她领导队伍单独行动或配合主力部队进行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她们和男红军一样浴血奋战。

张琴秋,192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长征期间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被委派担任妇女独立团团长。

当年红军在缺枪少弹的情况下愈战愈勇,往往靠的就是战场缴获来解决作战补给,女红军也不例外。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 薛元勋:当时在我们云龙山这个地方,有一个故事就是妇女(独立团)有一个班在这个地方,在进行掩护的时候遇到国民党的一支部队,举着这些木制的假手枪,把国民党这支部队给活捉了。

“智取”一直是妇女独立团的信条,被女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几乎是事后才知道她们的性别,因为单从外貌很难分辨,当时在妇女独立团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人都必须剃光头,这样既可以在作战时防止被敌人认出是女性,还少受虱子之苦。

战争面前人人平等,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不停地赶路。尽管腹部绞痛、两腿发抖,女红军们也只能捂着肚子一步步往前挪。尤其是战时担负运送伤员的女红军。

国防大学军史专家 刘波:她要保持平衡,前面人必须跪着爬,很多的山路不是像今天修的那么好,肯定是把脚磕的稀烂,很多女红军的脚跪的就是鲜血淋漓,伤员好多看不下去了。他们有的就为了这个原因在半路上跳河,有的跳崖,就是太心疼她们。

遇到重伤员需要尽快转移的特殊情况,担架队的女战士就夜里赶路,但山路崎岖陡峭,还不能点火把,因为那样无疑会成为敌人轰炸的重点。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 薛元勋:他们当时采取把萤火虫集中在一起,放在前面队员担架队员的背上,让后面的看着前面的队员,借助萤火虫的光亮,然后在崎岖的山路上转运着我们的伤员。

无论冲锋陷阵还是后勤保障,妇女独立团的姐妹都能出色地完成上级指派的任务,从最初的几百人不断发展到后来的2000多人,她们是如何组建的?

红军一来,首先禁止鸦片,还主张平分土地,老百姓一下子看到了希望,当地很多的童养媳走出家门,投身革命,1935年2月底,在四川旺苍县王庙街妇女独立团整编成立,也有人说是妇女独立师,但终因没有历史考证,最鼎盛时期发展到全编两个团共2500多名女性。

长征路上,许多女红军牺牲在战斗中,倒在行军路上。而走完长征、最终见证新中国诞生的又是何等幸运,今年已经100周岁的红四方面军女护士姚树兰,三过雪山草地,她至今挂在嘴边的依旧还是跟敌人拼命。

江西省上饶军分区干休所离休干部 姚树兰:我们是武装部队,拼命打,拼命站起来,我们没有武器,我们拿石头、枪杆子,就跟敌人拼命,胜利越来越大,组织起来和敌人打。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经历九死一生的姚树兰现在还能哼唱当年长征行军路上的歌谣。

经过长征,妇女独立团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减员,整编为妇女抗日先锋团共1300余人,1936年10月,未及休整的她们又随红四方面军总部踏上了艰辛的西征路,用青春和生命为红军长征谱写了一曲沉重悲壮的英雄赞歌。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长征中的女性,除了忠于革命理想外,还带有强烈的追求妇女解放、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色彩,正因如此,许多被欺凌、被压迫、被侮辱的女性,义无反顾地跟随红军,踏上了无比艰险的长征路。因为她们坚信,在长征路的尽头,是值得用生命去追求的自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