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克和贝塔

舒克和贝塔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动画电影产业不断扩大和转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电影制作量大幅增加,这得益于与国外动画厂商的经验交流、数字化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生产单位的多元化发展。在这个时期,中国动画影坛仍然涌现出许多艺术短片佳作和动画系列片。这些作品吸收了国外的创作理念,既有实验性的、追求形式美的作品,也有专门给成人观看的哲理作品,还有一些在儿童题材基础上有所突破的作品。《舒克和贝塔》就是其中之一。[12]

上海美影厂的系列片生产历史并不长,规模也不大,因此无法像一些国家那样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他们的前期工作有一套完整的团队,导演负责总体构思和画面分镜头,而其他设计稿、摄影表、形象转面图、拍摄技术处理等工作则由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因此,前期准备工作时间短且效率高。然而,《舒克和贝塔》制作团队在进行前期准备时,并没有一支精干的队伍,许多工作都需要导演亲自处理,使得工作变得非常辛苦。

这部动画是根据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童话书《舒克和贝塔历险记》改编而来。编剧姚忠礼回忆道,1987年,他四岁的儿子听了《舒克和贝塔》的故事后深受感动,对故事中的小老鼠舒克和他的母亲充满了同情。他希望姚忠礼能够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动画片。姚忠礼也看中了《舒克和贝塔》简单故事背后打动人心且符合时代潮流的主题,很快便完成了剧本的创作。

该片聘请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级美术设计师刘泽岱,负责全片的造型设计和景物的风格草图绘制。刘泽岱运用充满童趣的漫画风格,塑造了动物拟人化的形象,为这部系列动画片增添了光彩。严定宪和林文肖需要完成每一集300多幅画面的分镜头台本,设计稿,详细写出每个镜头的摄影表,画出角色形象转面的标准图,并为每集提供一份“导演阐述”,作为执行导演的工作依据。这些任务需要同时进行,不能间断。两位老艺术家对比了系列片与艺术性短片创作过程中各个工作环节的异同,并根据需求学习国外动画生产的先进经验,改进工作方法,统一安排制片进度,减少后期增补调整,提高工作效率,使其更符合系列片的生产规律。在绘制该片的分镜头台本时,严定宪和林文肖两位导演希望尽可能考虑得仔细周到,一旦定稿就尽量保持稳定不变,避免在绘制后进行修正和反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根据各自的长处分工合作,互相补充,统一认知后一起在家闭关画分镜头台本。[1]

相关推荐